四川省第三地质大队
新闻中心
News
信息转载
我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转载
木绒突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超大型锂矿床发现记
发布时间:2024-03-05 10:29
  |  
阅读量:
  |  
作者:
赵蕾

木绒突破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超大型锂矿床发现记

中国自然资源报 赵蕾

微信图片_20240304152838_副本(1).jpg

雅江锂矿地质填图。李逸伦 摄

2024年1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的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一个消息引发强烈反响,在我国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的第二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传来捷报:探获氧化锂资源近百万吨,这是亚洲迄今探明的最大规模硬岩型单体锂矿。这为我国实现找锂重大突破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则新闻“刷屏”的背后,是四川省地勘队伍六十载如一日的艰辛付出与潜心研究,更是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坚守与大胆创新。


一、川西找“锂”路走过一甲子

锂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号元素,也是自然界最轻的金属元素,其作为“21世纪绿色能源金属”“白色石油”,对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

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蓄电池等作为中国制造“新三样”,样样离不开锂。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随着新能源技术革命的到来,锂矿作为紧缺资源被国家纳入战略性矿产。伟晶岩型锂矿资源量尽管不及盐湖型锂矿,但因其品位高、易提取,已成为目前全球锂供给的主要类型之一。四川省作为我国锂资源储备的“大后方”,目前已探测锂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

甲基卡,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雅江和道孚三县交界处,海拔4300~ 4700米。

四川省第三地质大队的前身是四川省地质局甘孜地质队,早在1959年,他们便与锂矿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第一批前往甲基卡找“锂”的拓荒人,甘孜地质队队员周洪健回忆,那时为了增加找矿渠道,地质队员会到县、乡动员群众提供找矿线索,“只要老乡们发现‘奇怪’的石头,总会拿给我们瞧一瞧。”周洪健说。

有一天,一位老乡送来了几块白色的石头,这立刻引起了地质队员的注意。带着好奇,甘孜地质队踏上了最初的找矿之路。通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在甲基卡一带发现了花岗伟晶岩,经单矿物分析,定名为“锂辉石”。“我们也成为了甲基卡锂矿的最初发现者。”周洪健的回忆带着骄傲也有少许的遗憾,“受当时的交通、技术等因素限制,工作程度较低,普查组只能先做一些简单的地表评价和现场踏勘笔记。”

时间来到了2018年,甲基卡锂矿已经广为人知。但位于雅江县的木绒锂矿的探矿权从2002年5月设立以来,却历经了5次延续,矿权人3次变更。木绒地区到底有没有锂矿?也成为了困扰几代地质工作者的未解之谜。

对木绒地区的探勘重担,再一次落到了甘孜地质队肩上。此时,该队已改名为四川省地质局四○二地质队。


二、一个大胆设想,一次冒险尝试

深入地球内部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然而,想要了解地球深部却异常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挑战着人类的极限。

木绒矿区所在的川西稀有金属成矿区,遥感解译图的环形构造清晰可见。四○二地质队在实地踏勘时发现,地表有零星露头,红柱石带较为发育,深部极有可能存在岩体。这给了雅江锂矿勘探负责人、四川省第三地质大队固体地质科创中心主任岳大斌带领的找矿团队极大的信心。

然而,找矿线索看似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矿区植被茂盛、第四系覆盖严重,唯一的找矿线索是矿区东、西两角10余米伟晶岩露头。前人围绕该露头施工的探槽、老硐仍旧在沉默,地质填图、化探、物探、槽探、坑探……能用的找矿招数都已用尽。

“既然传统的路走不通,那么就大胆一点,布设两个深孔验证一下矿体深部的连接性如何?”在一次技术交流会上,岳大斌提出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震惊的大胆建议。

没有地质依据,不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地质找矿原则,大胆布设两个超300米的钻孔,这让在场的专家们面面相觑。最终,岳大斌的胆识与勇气感染了与会专家,专家们同意了他的冒险尝试。

岳大斌介绍,其实在那之前,四○二地质队就通过对原始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坚定了继续找矿的信心。为了突破传统认识,系统总结成矿规律,改进钻进钻探工艺,四○二地质队创立了一套高效的深部找矿技术“组合拳”——地质、地球物理(AMT)、地电化学和遥感多元信息综合找矿技术组合,精确定位深部隐伏矿体,最后使用钻探验证的高原地区寻找稀有金属矿的综合勘查模式。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矿物共生组合分带,建立了木绒锂矿矿物垂直分带模型,创立了隐伏巨型单脉锂矿找矿模型。

科学论证,大胆决策,做好准备,放手一搏。

2018年10月,岳大斌与团队奔赴雅江县木绒乡布设钻孔。仔细查看GPS数据,再次核对地形地质图,凭着扎实的地学知识,岳大斌确定了第一钻孔的位置,并将钻孔编号确定为08。当年11月3日,钻机架设完毕,一声号令,钻机轰鸣,响彻山野,2亿年的地质历史伴随着一段段岩心不断呈现。


三、关键一钻,“白色宝藏”现身

2018年转眼步入11月,彼时的青藏高原已经下过几场雪,山间白茫茫一片,寒风在呼啸,众人在翘首以待。24小时作业不停,钻出的一段段黑灰色岩心展示着地球深部的年轮,也牵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半个多月后,天气愈发寒冷,即便站在帐篷里,双脚也会冻得没有知觉。四○二地质队钻机机长刘杰站在基台上,时不时地来回跺脚取暖,手上忙活着将一批又一批岩心拉上来。

“板岩,板岩,还是板岩。”守在钻机旁的技术负责人廖兴健仔细观察着每段岩心。自开钻以来,他每天都会起个大早,匆匆吃过早饭,就来到机台与守钻的技术员一起等待着每一段岩心被提取出来。从期待到失望,再在失望中去迎接下一次的希望,循环往复。

2018年11月19日,这是一个注定会被载入地质史的日子。又一批岩心被钻取出来。廖兴健一眼便看出了不同,因为与黑色、灰色的板岩不同,白色的伟晶岩实在太耀眼了。

这是真的吗?廖兴健使劲用手揉了揉眼睛,再一次认真端详,声声惊呼在山谷回响:“见矿了,见矿了!”队员们都十分兴奋,因为这一刻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实在太幸福了。据估算,该矿资源储量近百万吨,氧化锂品位1.62%。

2019年,大规模的探矿工程全面铺开,沉寂已久的木绒沸腾了。


四、持续5年的“高原山地战”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中强调:“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自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在川西高原甲基卡-容须卡地区,统筹部署了道孚县容须卡南稀有金属矿普查、道孚县容须卡西稀有金属矿普查、雅江仁尼措锂矿普查等省级财政投资项目,有序推进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有力支撑川西锂稀有金属矿大型资源基地建设。

缘起甘孜州,情定三大队。作为四川省地勘队伍改革的生动缩影,2023年3月,原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八地质队和四○二地质队经过系统优化、整合组建,正式挂牌成立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以下简称三大队)。

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聚焦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机遇,三大队在平凡中诠释伟大,他们要坚守在找矿一线,体现地质人的价值。

从2019年全面铺开,到2023年8月提交《雅江木绒锂矿勘探报告》,5年间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高原缺氧、强烈紫外线的灼伤、暴风雪的袭击、野生动物的侵袭……各种想得到和想不到的挑战无处不在。

技术负责人廖兴健扑在项目上,一待就是11个月,哪怕患有关节炎的膝盖疼痛难忍,也要坚守在钻孔旁,做好每一个探槽编录;高级工程师王章翔找矿出身,却硬是把水工环报告写出了评审最高分;负责项目钻探作业的邵兴隆创造性探索出“一种运输钻探设备的轻型架空索道”实用技术方法,解决了现场大型钻探设备跨河运输难题,同时减少了修建运输道路对土地的占用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5年间,项目组人员每年在野外工作时长超过200天,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由于各个钻点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项目团队成员每天要徒步翻山过河,从海拔3300米的驻地穿过树林,越过海拔2900米的庆大河,再到对岸海拔3000米左右的钻机平台,日复一日,往返跋涉。

这不仅是对体力、耐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团队整体战斗力的考验。历时5年,累计钻探进尺4万余米,钻孔钻进深度1302.5米,创造了川西地区锂矿深部勘探的纪录;提交超大型矿床1个,氧化锂平均品位1.62%,探获资源量近100万吨,其中Ⅰ号主矿体刷新了亚洲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储量纪录。木绒锂矿的找矿突破不仅体现在资源量的探明,还有找矿理论和勘探技术的突破。

2024年1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为组长的专家团队对木绒锂矿技术创新及重大找矿成果进行鉴定,一致认为木绒锂矿项目开创了隐伏巨型单脉锂矿找矿模型,取得了锂辉石矿重大找矿突破,总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找矿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只是三大队历史上众多的找矿成果之一。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探获闻名全国的丹巴杨柳坪铂镍矿,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白玉呷村银多金属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探明巴塘夏塞、巴塘砂西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再到此次创下亚洲单体最大规模纪录的木绒锂矿……每一个时代,三大队人都发出了自己铿锵有力的声音。截至目前,他们累计探获超大型、大型及中型矿产基地200余处,潜在经济价值达数万亿元。

肩负使命,无问东西。三大队地质人用行动书写了一部找矿突破的奋进史。新时代,新机遇,新担当,新作为,三大队的找矿行动在延续。谈及未来,队长肖华说,“我们要秉承‘科技立队、创新强队、人才兴队、和谐稳队’的发展理念,深耕‘地质﹢’发展战略,继续努力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找要矿,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 | 中国自然资源报